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学科科研 > 学术交流 > 正文

汪国胜教授应邀为大香伊煮在人线国产研究生作报告

时间:2014-10-30 11:21:09来源:本站编辑 作者:本站编辑阅读:

听名师讲学如畅饮甘泉,探学术之精需锲而不舍。10月29日下午,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教授应文学院邀请,为大香伊煮在人线国产研究生做了一场题为“汉语论文写作”的报告。会议由陈伟琳教授主持。

汪国胜运用丰富翔实的例子,结合亲身经历,紧紧围绕“汉语论文的写作”这一话题,分别从“认识观、研究观、表达观”三个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阐释。他讲到,在论文写作中,“认识观”占据基础地位,就论文的选题而言,一要“有用”,二要“可控”,即题目要尽量小而有内涵,以便能够向深处发展,具有研究的价值,提倡“小题大做”。同时,无论写论文、做课题项目,要设计适中、可控,抱定必做出结果的信念。针对选题来源,他鼓励大家要学会独立自主,“自找麻烦”,在日常的读书学习中,善于发现问题,敢于提出疑问,做一个有心人,留心观察生活,才能得到意外的收获。谈及“研究观”,他认为尽可能多的翻阅经典文献,身体力行进行事实现象的调查是至关重要的,并且强调材料的收集要力求全面、真实、可靠。此外,他还提出研究要求“三充分”,即观察充分、了解充分、纪实充分。关于“表达观”,他指出,在事实表达中,例句的使用要具体典型,语言的表达要简洁明了,才能更具说服力,同时也实现了研究的价值。之后,他对本次报告做最后总结,汉语论文的写作,一要具有创新性,新而“不怪”;二要符合学术规范,正确引用;三要篇幅适当,层次分明。他渊博广深的学识,独特新颖的视角,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。

汪国胜,华中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语言学会理事。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、汉语修辞、语言教育等。先后承担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9项,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、教育部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,出版《大冶方言语法研究》、《语言教育论》等著作4部,合著和参编著作20余部。

推荐信息